她殘疾的雙腿一長一短,蹣跚地拄著拐杖走路,然而,就是這樣一位肢體殘疾的農家婦女,靠著純樸善良和勤勞實干,傳承優良家風,改變了家庭窮貌,憑此獲得了“眉山市巾幗脫貧標兵”和全鎮“孝老愛親好兒女”的稱號。她,就是眉山市東坡區三蘇鎮三蘇村47歲的村民——張懷蓮。
受到父輩影響 養成良好品格
張懷蓮一家原5口人,其中她和父親及一個兄弟都有肢體殘疾,母親也是體弱多病。“我父親雖然身體殘疾但很有覺悟。”張懷蓮清楚地記得,父親張仕全過去經常教育子女要熱愛國家和集體。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前后,那時張懷蓮一家日子雖然還處在溫飽線上,但每年的集體農稅提留從沒少交過一分,交售給國家的公糧從沒欠過一兩,尤其是村里集資修水泥路那年,干部群眾都知道,全村按人均標準集資,張懷蓮一家很難承擔。因此,他家不參加集資也可以理解。然而,不料有一天,她肢殘的父親卻帶著家里賣肥豬購肥料后僅有的200元現金,蹣跚地柱著拐杖,不顧天黑走了幾里山路,親自將集資款帶去交到村書記劉萬甫手里。“你家里都那么困難,集資款沒法交就免了。”劉萬甫不忍心,可她父親卻執意說,“修路是方便集體、造福子孫的事情,我家再困難也不能拖大家的后腿。”
人窮志不能短。正是由于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,使張懷蓮逐漸養成了誠實善良、感恩回報的品質。2017年,就在照顧她務工的東坡區一家食品企業,舉行了一次為貧困受災戶捐款捐物的活動,張懷蓮雖然工資收入較低,但她一出手就捐出比當月1/3還多的工資。職工群眾見此情景,都夸張懷蓮很有愛心。
侍候高齡外婆 她從沒有怨言
“我今年97歲了,現在還能上街趕場,要不是我外孫女照顧,我這身板不可能這般硬朗,或許老骨頭都打得鼓響了。”提起外孫女對自己的悉心照料,張懷蓮外婆總是激動難抑。
張懷蓮外婆名叫楊玉珍,只育有張懷蓮母親一個女兒。楊婆婆介紹說,她家原來3口人,后來老伴去世,女兒出嫁,最終只留下她孤老一人,生活全靠自理,一直無人照料。
2004年的一天,老人不幸被蛇咬傷,為幫助外婆求醫治療,跛腳瘸子的張懷蓮不顧自己身體殘疾,連續十多天陪伴在外婆身旁。經過精心護理治療,眼看外婆傷病逐漸好轉,張懷蓮心里卻并不平靜:隨著外婆年齡愈來愈大,自理能力繼續下降,照料的問題如何解決?要是能和自己一起生活,問題不就迎刃而解。可是,家里除了丈夫是主要勞力,干不了重活的殘疾人就占3個,另外還供一個孩子念書,本就困難的家庭,再添一個老人,負擔將會更重。
負擔再重也不能丟下外婆一個人孤獨生活。張懷蓮隨即說服了家人,很快將外婆從鄰近的望蘇村接來三蘇村,與全家人生活在一起。盡管拐杖不離手的張懷蓮腿腳不便,但她每天都提早起床,到外婆房間問候,幫助其穿好衣服,端來洗臉熱水,煮好可口飯菜,讓外婆和家人一同進餐,擺起龍門陣讓老人心情舒暢。同時,她還時不時地買回外婆喜歡吃的零食,發現老人被褥衣服臟了,也堅持做到勤洗勤換,處處把老人照顧得妥妥貼貼,使家庭氛圍總是其樂融融。
前不久,老人不慎摔跤,傷著了腿骨,張懷蓮見狀趕緊把外婆送去眉山市骨科醫院治療,24小時守候在外婆病床旁邊,不知疲倦地幫助洗臉喂飯、倒水服藥、擦洗身子,直到外婆康復出院。就這樣在張懷蓮持之以恒的精心呵護下,如今她外婆已在她家生活了15個年頭,盡管家庭經濟條件困難,但也有品不完的甘甜。對此,張懷蓮總是欣慰地說,“我外婆現在很少生病,而且還能走幾里路去趕三蘇場哩。”
張懷蓮只有姐弟二人,兄弟二級肢殘,前幾年好不容易結婚成家,但由于家庭經濟貧窮,孩子還不到3歲,妻子就離家出走了。為了維持個人生計,她兄弟拖著殘身外出務工,丟下3歲小孩無人照管,張懷蓮于心不忍,將孩子接回自己家里,一供養就是6年,卻從沒有半句怨言。村支書劉萬甫介紹,張懷蓮女兒張露從小受外公、母親影響,也懂得尊老愛幼,左鄰右舍對她贊賞有加。
摘掉脫貧帽子 全家苦盡甜來
自2014年以來,隨著東坡區脫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,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張懷蓮一家,靠勤奮努力和干部幫扶,幾年前就已甩掉貧困戶帽子。
如今,脫貧后的張懷蓮一家和順美滿,談起家庭變化,她如數家珍:通過享受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,全家告別處在山旮旯頭的土坯舊房,搬進了100余平方米的新家;得益于幫扶干部牽線,自己還在東坡區一家泡菜食品企業找到事做,而且活路比較輕松,每月有工資1600元;留守在家里的丈夫勤勞實干,除了挑起照顧外婆的重任外,還種好200多株優質果樹,管好2.4畝投產葡萄,去年全家實際純收入達到5萬多元,步入致富之路,日子越過越甜,干部群眾都說張懷蓮能干。